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尋覓自然(從野性到人性一位博物學家的沉思集)(精)

  • 作者:(美)愛德華·威爾遜|責編:王凱莉//李文靜|譯者:童可依
  • 出版社:中信
  • ISBN:9787521766431
  • 出版日期:2024/07/01
  • 裝幀:精裝
  • 頁數:185
人民幣:RMB 56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尋找自然》收錄了愛德華·威爾遜富有開創性的短篇文章,闡述了他在科學研究生涯中一直積极參与的主題。
    本書由三部分組成。
    「動物的本性、人類的本性」講述了從蛇到鯊魚再到螞蟻的社會性,探問了人類和靈長類動物對蛇普遍厭惡的情緒是如何以及為什麼進化出來的,威爾遜驚嘆於世界上350種鯊魚的多樣性以及它們適應性的成功如何影響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並告誡我們「小心那些微小的生命」——在昆蟲社會系統的構造中看到「另一種進化中為我們欣賞而進行的偉大實驗」。
    「自然的模式」探究了社會生物學的基礎,拷問社會行為具有什麼基本的遺傳基礎,以及這對人類物種未來意味著什麼。從利他主義和攻擊性開始,這兩種行為極端,這些文章描述了科學如何像藝術一樣,在積累智慧中增加新信息,建立新模式來解釋和探究。在「天堂之鳥:獵人與詩人」中,分析和綜合衝動——體現在科學和人文學科中——被要求給予人類前景完整的定義。
    「自然的豐裕」讚美了生物多樣性,並解釋其對人類持續存在的至關重要性。從「支撐世界運轉的小東西」——使每個人和每件事都有可能存在的無脊椎動物物種——到許多科學家對人類物種可能具有的與其他生物的親和力的內在傾向,即親生命性(biophilia)的新興信念,威爾遜提出了清晰而令人信服的理由,為什麼人類應該關心物種的消失。「人類是自殺性的嗎?」並將環保主義者的觀點與豁免主義者的觀點進行了比較,後者認為,由於人類在智力和精神上超越了其他物種,我們的物種必然已經擺脫了束縛其他物種的生態鐵律。威爾遜不無樂觀地得出結論,我們足夠聰明,也有足夠的時間來避免一場威脅到文明的環境災難——如果我們願意重新引導我們的科學和技術,並重新考慮我們作為一個物種的自我形象。

作者介紹
(美)愛德華·威爾遜|責編:王凱莉//李文靜|譯者:童可依
    愛德華·威爾遜(Edward O.Wilson),1929年6月10日出生於美國亞拉巴馬州,童年時他在天堂海灘一次釣魚事故中右眼失明,但健全的左眼讓他更專註于辨識事物的細微之處。     1946年進入亞拉巴馬大學,專攻昆蟲學。之後又于1955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同年開始在哈佛大學執教。其間,他探訪西太平洋群島等地,掌握完整的螞蟻生態分佈圖譜。     威爾遜以傑出的科學成就,引發了20世紀生物學的數次革命:與麥克阿瑟共同提出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奠定現代物種保護的理論基礎;創建「社會生物學」這一全新學科,引發美國學界與民眾的激烈討論;倡導「生物多樣性」概念,使其成為影響全球的HUAN保理念。     威爾遜非常擅長著述,是文采斐然的科學家,晚年致力於人文科學寫作。《自然》雜誌評價他「既是世界的科學家,也是偉大的寫作者」,先後以《螞蟻》和《論人性》兩度獲得普利策獎。《時代》 雜誌將他評選為「影響全美的25人之一」、「 世紀人物」。     此外,他的代表作還有《社會生物學》《繽紛的生命》《生命的未來》《創世記》《知識大融通:21世紀的科學與人文》等。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動物天性,人類天性
  巨蛇
  鯊魚頌
  與蟻為伴
  螞蟻與協作
自然的模式
  利他主義與侵略
  遠觀人性
  作為生物學產物的文化
  極樂鳥:獵人與詩人
自然的豐裕
  運轉世界的小東西
  系統生物學的躍升
  親生命性與環境倫理
  人類會自毀未來嗎?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