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經驗與判斷/胡塞爾著作集

  • 作者:李幼蒸|總主編:李幼蒸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 ISBN:9787300267685
  • 出版日期:2019/03/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48
人民幣:RMB 7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經驗與判斷》是胡塞爾三部邏輯心理學的一部,前兩部是《邏輯研究>和《形式邏輯和先驗邏輯》。本書是胡塞爾生前自訂定的一部專著,也是其逝世后出版的部著作。本書可視為《形式邏輯和先驗邏輯》的姊妹篇。《形式邏輯和先驗邏輯》討論先驗性論域課題,本書討論經驗性論域課題,兩書共同構成了胡塞爾邏輯心理學的上下兩層結構。
    本書由兩大部分組成: 述謂判斷的樣態分析與前述謂判斷的經驗分析,二者之間的關聯性為本書論題的重點所在。 胡塞爾認為, 意向性機制不僅體現在意識層和判斷邏輯域內,而且也體現在前意識層和前知覺、前認知、前意志的動機層內。意識層與前意識層的經驗性互動關係問題是胡塞爾現象學邏輯認識論的主要特徵之一。

作者介紹
李幼蒸|總主編:李幼蒸
    李幼蒸,1936年11月11日生於北平。現為旅美獨立學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文明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2000年至今),國際符號學學會(IASS)副會長(2004—2014)。曾任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1978—1995)、德國魯爾大學哲學所客座研究員(1990—1997)、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EHESS)短期訪問教授(1990)。曾於1982—2004年期間先後擔任訪問學者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哲學系、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弗吉尼亞大學比較文學中心、斯坦福大學比較文學系,德國慕尼黑大學哲學所、柏林工大語言學所,法國人文科學基金會研究中心(MHS),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符號學中心,日本成誠大學文學院、東京大學英語系,中國香港中文大學哲學所、台灣大學哲學所、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系等。

目錄
編者前言
導論  研究的意義與分界
    §1  邏輯系譜學中作為中心論題的述謂判斷
    §2  傳統上的述謂判斷之規定與所偏重的傾向以及相關問題
    §3  邏輯論題學的雙側性。作為主體方向設問出發點之明證性問題及其傳統上的演變
    §4  明證性問題的諸層階。對象的明證性作為可能明證性判斷之前提條件
    §5  判斷明證性向對象明證性的回歸
    §6  經驗作為個別對象的明證性。作為發生性判斷理論第一部分的前述謂性經驗的理論
    §7  世界作為普遍信念基礎被預先給予一切個別對象經驗
    §8  經驗的視域結構;每一個別經驗對象的類型化的前已知性
    §9  世界作為一切可能判斷基底之視域。如此被規定的傳統邏輯學如何獲得世界邏輯特性
    §10  返歸經驗明證性作為返歸生活世界。遮蔽了生活世界的觀念化之瓦解
    §11  判斷的根源闡明以及在先驗現象學構成問題系列全視域內之邏輯系譜學
    §12  個別分析的出發點。簡單的與根基性的經驗之區分,以及返歸最簡單經驗的必要性
    §13  判斷與對象的一般概念。作為「斷定
    [FeststellLung]之判斷
    §14  從外知覺與知覺判斷開始分析的必要性,以及研究的分界
第一部分  前述謂的(受取的)經驗
  第一章  受取性的一般結構
    §15  過渡到外知覺分析
    §16  受動的前所與性場及其聯想的結構
    §17  觸發與自我朝向。受取性作為自我主動性之最低階
    §18  注意性作為自我傾向
    §19  經驗性自我傾向作為對被經驗者之「興趣及其在自我「行為」中之效果
    §20  較狹義的與較廣義的興趣概念
    §21  傾向的阻斷與確定性的樣態化起源
  第二章  直接的把握與說明
    §22  思考性[betrachtenderL]知覺的層階作為進一步分析的主題
    §23  直接把握與思考
    §24  進行解釋的思考與解釋性的綜合
    §25  解釋的習慣性沉積。銘記[Sich—einpragen
    §26  解釋作為視域性被預期者之闡明及其與分析性闡明之區別
    §27  解釋的根源性的與非根源性的實行方式在預期中和在回憶中的解釋
    §28  多層次的解釋:基底與規定間之區別的相對性
    §29  絕對基底與絕對規定,以及此區別的三重意義
    §30  獨立的與非獨立的規定性。整體概念
    §31  對組成部分與非獨立因素的把握
    §32  非獨立因素作為「結合」[Verbindungen]與作為「性質
  第三章  關係把握與其在受動性中的基礎
    §33  視域意識與關係性思考
    §34  關係性思考的一般特性
    §35  確立關係的統一體之本質的問題
    §36  知覺之受動性(時間)統一體
    §37  記憶的統一體及其與知覺的分離
    §38  在作為感性形式的時間之基礎上,一切知覺的意向性
    對象與一自我及一自我群體的設定性准現前化之間的必然關聯性
    §39  過渡到准設定性。想象直觀的非關聯性
    §40  時間統一體和關聯性在想象中通過諸想象行為的聚合
    構成一想象世界統一體。個別化只可能發生於現實經驗世界內部
    §41  在一自我之知覺對象與想象對象間的直觀統一體之可能性問題

    §42  在一意識流中經聯結作用所構成的一切對象之間形成直觀性聯結的可能性
    §43  聯結關係與比較關係
    §44  比較性思考的分析。相同性[Gleichheit]與類似性[Ahnlichkeit]
    §45  整體的和部分的類似性(相關的類似性[Ahnlichkeit in bezug auf])
    §46  關係規定與對比規定(「絕對印象
第二部分  述謂思想和理解對象
  第一章  述謂表達式之一般結構與最重要的範疇形式之生成
    §47  認知興趣及其在述謂運作中的實現
    §48  認知行為與實踐行為相互平行
    §49  客體化運作中層階區分的意義。過渡到構成性分析
    §50  述謂表達式的基礎結構
    §51  對應于簡單遞進性解釋的判斷形式
    §52  「是」判斷與「有」判斷
    §53  基於關係性思考的判斷。絕對的與相對的形容詞性
    §54  規定性判斷行為與關係性判斷行為間區別的意義
    §55  對諸規定性賦予非均等興趣之起源
    §56  基底對象的邏輯意義構成作為述謂運作的結果
    §57  同一性判斷的根源
  第二章  理解對象與其在述謂運作中的起源
    §58  過渡到述謂運作的一個新層階。事態的前構成
    作為範疇對象及其經由名詞化的「引出[Entrmhmen]
    §59  直接可給予的對象作為事況之「來源事況[Sachlage]與事態[Sachver『halt』]
    §60  事態與完全判斷句的區別
    §61  集合作為一理解對象之另一例;它在產生的自發性中之構成
    §62  理解對象作為事況和事態之來源;句法的和非句法的結合與關係之間的區別
    §63  理解對象構成與受取對象構成之間的區別
    §64  理解對象的非實在性與時間性
    §65  在其廣泛意義上的實在對象與非實在對象的區別理解對象屬於意義對象(被意指者)區域
  第三章  判斷樣態的起源
    §66  導論。述謂判斷的樣態作為自我決定的樣式(主動的態度採取)
    §67  判斷的空變樣作為變樣化的動機
    §68  判斷的立場採取發生於空意念批評。朝向證實(相符)的批評
    §69  判斷意念本身與真事態。事態如何成為意義對象
    §70  事態所與性的明證性,類似於基礎性基底對象之明證性
    §71  判斷立場採取作為承認或否定。承認作為認可及其對於朝向自我維持之努力的意義
    §72  判斷之「性質」的問題;否定判斷不是基礎形式
    §73  存在判斷和真理判斷,作為帶有被變樣的判斷主詞的、較高階的判斷立場採取
    §74  存在述謂關係與現實述謂關係的區別
    §75  現實述謂關係和存在述謂關係不是規定性的述謂關係
    §76  過渡到嚴格意義上的樣態性。懷疑與猜測作為主動的立場採取
    §77  確定性樣態和信念概念。純粹的和非純粹的、假定的和確真的確定性
    §78  問題與回答。問題作為朝向判斷決定的努力
    §79  簡單問題和正當問題的區別
第三部分  一般對象的構成和「判斷行為  一般」的形式
    §80  思考的展開
  第一章  經驗的一般性(Allgemeinheiten]之構成
    §81  一般[Allgemeinen]之原初構成
    §82  經驗的一般及其外延。概念的觀念性
    §83  經驗類型的一般性及其
    §85  質實的一般性與形式的一般性
  第二章  通過本質直觀法獲得的純粹一般項
    §86  經驗一般性之偶然性與先天必然性
    §87  本質直觀法
    §88  一般性的「(直觀)看」[Erschauung]一詞之意義
    §89  為了獲得純粹一般性必須明確排除一切存在設定
    §90  純粹一般性和先天必然性
    §91  純粹一般性之外延
    §92  純粹一般性的層次結構與通過觀念變異作用獲得最高具體屬(區域)
    §93  獲得最高屬的困難性顯示在「物」區域的獲得中
  第三章  「一般樣式」[Modus des Uberhaupt]中的判斷
    §94  過渡到對於作為自發功能最高階的判斷行為之「變樣一般」的思考
    §95  變樣一般起源於對個別性的「此在」之忽略
    §96  特殊判斷
    §97  全稱判斷
    §98  總  結
附錄1  某一內容被把握為「事實」和個別性的起源
    時間樣式與判斷樣式
附錄2  或然性論斷之明證性——對休謨理解概念的批評
中譯本附錄關於胡塞爾晚年思想重心的辨析
德、法、英、中現象學用語對照表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