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全程軟體測試(第3版)/軟體測試叢書

  • 作者:朱少民
  • 出版社:人民郵電
  • ISBN:9787115496560
  • 出版日期:2019/0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406
人民幣:RMB 12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朱少民著的《全程軟體測試(第3版)/軟體測試叢書》系統地總結了過去十年中軟體測試發生的變化,濃縮了作者許多寶貴的軟體測試經驗。本書首先介紹對於軟體測試的不同看法,全程軟體測試的思想,軟體測試的基礎設施與TA框架、團隊能力建設;然後逐步深入到測試的計劃、設計、執行、持續反饋和改進;接著,討論全程測試的思想,包括全程靜態測試、全程性能測試、全程安全性、全程建模、全程可視化。本書最後展望了軟體測試的未來。
    本書適合軟體測試人員閱讀,也可作為相關專業人士的參考指南。

作者介紹
朱少民
    朱少民,同濟大學軟體學院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軟體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曾任恩科一網迅(中國)軟體有限公司QA高級總監,國內軟體測試界的領軍人物和資深專家。30多年來一直從事軟體測試、質量管理和過程改進等工作,先後獲機械工業部、安徽省、青島市、合肥市等多項科技進步獎,並出版了十多部著作,包括測試方面的暢銷書《全程軟體測試》《完美測試》《軟體測試方法和技術》等,經常在國內外會議上發表演講。

目錄
第1章  360度看軟體測試:一覽無餘
  1.1  軟體測試基本認知——正反思維
  1.2  從狹義測試到廣義測試
  1.3  基於質量的認知
  1.4  基於風險的認知
  1.5  基於社會性的認知
  1.6  基於經濟的認知
  1.7  基於標準的認知
  1.8  基於Test Oracle的認知
  1.9  基於批判性思維的認知
  1.10  基於傳統開發模式的認知
  1.11  基於敏捷開發模式的認知
  1.12  小結
第2章  全程測試:閃光的思想
  2.1  測試左移與右移
  2.2  測試驅動開發
  2.3  傳統研發模式的測試環
  2.4  敏捷研發中的測試環
  2.5  DevOps與測試
  2.6  小結
第3章  準備:基礎設施與TA框架
  3.1  虛擬機與容器技術
  3.2  基礎設施即代碼
  3.3  持續集成環境
    3.3.1  版本管理與構建
    3.3.2  CI管理工具的安裝
  3.4  自動化測試框架
    3.4.1  自動化測試框架的構成與
  分類
    3.4.2  單元測試框架
    3.4.3  UI TA框架
    3.4.4  移動應用TA框架
    3.4.5  面向API的TA測試框架
    3.4.6  驗收測試框架
  3.5  DevOps完整工具鏈
  3.6  小結
第4章  準備:個體與團隊
  4.1  全棧,體現了技術深度
  4.2  個人測試能力模型
  4.3  軟體測試思維訓練
    4.3.1  軟體測試系統性思維
    4.3.2  分析性測試思維
    4.3.3  批判性測試思維
    4.3.4  創造性、發散性測試思維
  4.4  軟體研發團隊測試組織與能力
  4.5  軟體研發團隊測試過程改進
  4.6  DevOps對軟體測試人員的影響
  分析
  4.7  小結
第5章  項目啟動: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
  5.1  用戶與質量要求
    5.1.1  用戶是誰
    5.1.2  對質量有什麼要求
    5.1.3  參照哪些質量標準
  5.2  項目背景
  5.3  產品元素
  5.4  測試方法和技術
  5.5  確定測試規範
  5.6  小結
第6章  測試計劃:分析與策略
  6.1  軟體測試的目標
    6.1.1  分析軟體產品的特定質量
  要求
    6.1.2  測試目標
  6.2  項目的測試需求
    6.2.1  測試需求分析的基本
  方法
    6.2.2  測試需求的分析技術
    6.2.3  功能需求分析
    6.2.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6.3  測試工作量估算
    6.3.1  工作量的估計
    6.3.2  工作分解結構表方法
    6.3.3  工作量估計的實例
  6.4  測試資源需求
  6.5  測試里程碑和進度安排
    6.5.1  傳統測試
    6.5.2  敏捷測試
  6.6  測試風險分析
  6.7  如何制訂有效的測試策略
  6.8  編寫測試計劃書
  6.9  小結
第7章  測試設計:架構與用例
  7.1  測試框架的設計
    7.1.1  從需求到測試用例
    7.1.2  基於SUT結構來組織
  設計
  7.2  測試設計要考慮的因素
  7.3  如何運用測試設計方法
  7.4  非功能性測試也存在設計
  7.5  探索式測試之設計
  7.6  測試用例規範性與評審
    7.6.1  測試用例的構成
    7.6.2  測試用例書寫標準
    7.6.3  測試用例評審要點
  7.7  測試集的創建
  7.8  小結
第8章  測試執行:自動與探索
  8.1  測試執行概述

  8.2  測試執行的準備
    8.2.1  測試任務安排
    8.2.2  測試環境的建立與配置
    8.2.3  測試自動化運行平台
  8.3  如何有效地創建測試集
  8.4  敏捷測試的執行
    8.4.1  策略與實踐
    8.4.2  探索式測試的執行
  8.5  用戶體驗和易用性測試
    8.5.1  易用性測試的標準
    8.5.2  如何進行A/B測試
  8.6  回歸測試
  8.7  軟體缺陷的報告
    8.7.1  缺陷的屬性及其描述
    8.7.2  如何有效報告缺陷
  8.8  小結
第9章  永不收尾:持續反饋與改進
  9.1  驗收測試
  9.2  部署驗證
    9.2.1  客戶端軟體安裝測試
    9.2.2  後台系統的部署驗證
  9.3  在線測試與日誌分析
  9.4  後繼版本的測試
  9.5  測試過程評審
  9.6  團隊反思:持續改進
  9.7  小結
第10章  全程靜態測試:
  以不變應萬變
  10.1  常用的評審方法
  10.2  需求評審優秀實踐
    10.2.1  如何操作需求評審
    10.2.2  需求評審的標準
    10.2.3  需求的可測試性
  10.3  系統架構的審查
    10.3.1  系統架構選型的確認
    10.3.2  軟體設計評審標準
    10.3.3  設計的可測試性
    10.3.4  系統組件設計的審查
  10.4  產品設計規格說明書的複審
    10.4.1  重視設計規格說明書的
  審查
    10.4.2  設計規格說明書的多層次
  審查
    10.4.3  界面設計的評審
  10.5  系統部署設計的審查
    10.5.1  系統部署邏輯設計的
  審查
    10.5.2  軟體部署物理設計的
  審查
    10.5.3  可用性設計的審查

    10.5.4  可伸縮性設計的驗證
    10.5.5  安全性設計的驗證
  10.6  代碼評審與靜態分析
  10.7  小結
第11章  全程性能測試:持續優化
  11.1  常見的性能問題
  11.2  如何確定系統的性能需求
    11.2.1  明確性能測試的基本
  目標
    11.2.2  關鍵性能指標分析
    11.2.3  關鍵業務分析
  11.3  如何完成性能測試的設計
    11.3.1  如何模擬用戶操作
    11.3.2  如何有效地模擬載入
  過程
    11.3.3  如何實時準確地控制
  載入
  11.4  如何執行性能測試
  11.5  如何分析和評估測試結果
  11.6  小結
第12章  全程安全性:持續加固
  12.1  貫穿研發生命周期的安全性測試
  12.2  濫用案例與安全性需求
    12.2.1  軟體系統存在哪些安全
  漏洞
    12.2.2  國內外標準中關於系統
  安全性的要求
    12.2.3  安全性測試需求分析
  12.3  安全性風險分析
  12.4  安全性靜態測試
  12.5  滲透測試
  12.6  系統運維安全性監控與審計
  12.7  小結
第13章  全程建模:徹底自動化
  13.1  測試過程模型
  13.2  基於模型的測試
  13.3  基於業務建模的MBT方法
    13.3.1  基於業務流程建模
    13.3.2  基於事件流、應用
  場景建模
  13.4  基於UML的MBT方法
    13.4.1  基於UML的MBT具體
  實現
    13.4.2  基於有限狀態機建模
  13.5  小結
第14章  全程可視化:管理無死角
  14.1  測試過程的度量體系
    14.1.1  測試管理的全局性與
  層次性
    14.1.2  測試過程度量指標體系

  14.2  測試全過程的度量
    14.2.1  測試分析與設計的度量
    14.2.2  代碼評審與分析的度量
    14.2.3  測試執行的度量
    14.2.4  與缺陷相關的度量
    14.2.5  測試充分性和上線后的
  度量
  14.3  測試度量管理與工具
  14.4  測試用例管理
  14.5  測試管理工具的應用
  14.6  小結
第15章  測試展望:未來更具挑戰
  15.1  雲計算與測試的基礎設施
  15.2  微服務、契約測試與自動化
  測試工具
    15.2.1  契約測試工具
    15.2.2  智能的單元測試工具
    15.2.3  前端測試工具
  15.3  如何測試人工智慧軟體
  15.4  如何用AI技術為測試服務
    15.4.1  AI技術及其應用
    15.4.2  AI技術如何應用於測試
    15.4.3  AI測試工具
  15.5  小結
附錄A  測試中的記憶符號:
  測試思維寶庫
附錄B  測試計劃(GB8567—
  2006)
  B.1  引言
    B.1.1  標識
    B.1.2  系統概述
    B.1.3  文檔概述
    B.1.4  與其他計劃的關係
    B.1.5  基線
  B.2  引用文件
  B.3  軟體測試環境
  B.4  計劃
    B.4.1  總體設計
    B.4.2  計劃執行的測試
    B.4.3  測試用例
  B.5  測試進度表
  B.6  需求的可追蹤性
  B.7  評價
    B.7.1  評價準則
    B.7.2  數據處理
    B.7.3  結論
  B.8  註解
  B.9  附錄
附錄C  代碼審查的示範性列表
  E.1  格式

  E.2  程序語言的使用
  E.3  數據引用錯誤
  E.4  數據聲明錯誤
  E.5  計算錯誤
  E.6  比較錯誤
  E.7  入口和出口的連接
  E.8  存儲器的使用
  E.9  控制流程錯誤
  E.10  子程序參數錯誤
  E.11  輸入/輸出錯誤
  E.12  邏輯和性能
  E.13  維護性和可靠性
附錄D  RF庫與工具
附錄E  軟體測試術語中英文對照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