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國及全球碳排放--兼論碳排放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 作者:方精雲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560407
  • 出版日期:2018/06/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40
人民幣:RMB 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方精雲等著的《中國及全球碳排放--兼論碳排放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是中國科學院學部、科技部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項目所獲部分成果的總結,前後歷時8年完成。
    作者用翔實的數據、嚴密的方法、全新的視角,忠實於事實,從全球變化與碳排放的關係著眼,闡明了中國及當今世界碳排放的格局,探討了碳排放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利用全球碳平衡原理,提出了「貢獻排放量」的概念,並對全球主要國家的碳排放配額進行了測算,對不同國際減排方案進行了評估;根據現有氣候談判所設定的減排目標,對我國的碳排放路徑進行了預測;最後從社會經濟學的角度,探討了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碳排放的格局,並初步提出碳減排的策略。
    本書可供生態、環境、地理、氣象氣候、水文、海洋、農林業和經濟等領域的科研和教學人員參考使用,也可供各級政府決策部門和外交領域的人士參考。

作者介紹
方精雲
    方精雲,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學術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全球變化生態學、植被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研究。發表學術論文340余篇,總引用超過3.5萬次。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長江學者成就獎、中國出版政府獎等獎項。先後擔任12個國際學術刊物的編委和5個國際學術機構(組織)的成員,目前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生態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和《中國大百科全書·生態學卷》主編等職。

目錄
1  全球氣候變化與不確定性
  1.1  氣候變暖及其不確定性
    1.1.1  氣候變暖的觀測事實
    1.1.2  氣溫變化的不確定性
  1.2  氣候變化的影響因素及其不確定性
    1.2.1  溫室氣體的作用
    1.2.2  氣溶膠的作用
    1.2.3  太陽活動的影響
  1.3   CO2排放與氣溫變化的關係
    1.3.1  全球碳循環與大氣CO2濃度增量的來源
    1.3.2  碳排放與增溫的關係
  1.4  結語
2  全球及主要國家的碳排放
  2.1  數據來源及計算方法
    2.1.1  碳排放和人口GDP數據
    2.1.2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定義
    2.1.3  碳排放指標的計算
  2.2  歷年排放量及累計排放量
  2.3  人均排放量
  2.4  單位GDP碳排放量
  2.5  國際貿易中的碳排放轉移
  2.6  世界及我國的碳排放形勢
    2.6.1  碳排放歷史序列的變率分析
    2.6.2  我國近30年的碳排放形勢
  2.7  結語
3  碳排放與社會經濟發展
  3.1  人均累計碳排放量與工業化程度
  3.2  人均累計碳排放量與城市化水平
  3.3  人均累計碳排放量與就業率
  3.4  碳排放與GDP
    3.4.1  人均累計碳排放量與人均GDP
    3.4.2  人均排放量與人均GDP
    3.4.3  碳減排與GDP增長
  3.5  結語
4  全球碳平衡與貢獻排放量
  4.1  全球碳平衡
    4.1.1  全球碳平衡原理
    4.1.2  碳平衡組分變化
  4.2  全球及主要國家的貢獻排放量
    4.2.1  假定各國碳匯能力均等下的貢獻排放量
    4.2.2  考慮各國碳匯能力差別的貢獻排放量
    4.2.3  三種「貢獻排放量」比較
  4.3  結語
5  全球未來碳排放與碳減排國際分配方案
  5.1  碳排放配額
    5.1.1  基於「兩個趨同」原則的全球碳排放分配方案
    5.1.2  基於「人均累計貢獻排放量」的碳排放配額
  5.2  全球減排方案
    5.2.1  義大利G8峰會全球減排方案
    5.2.2  「國際碳減排分配和國家發展權」減排方案

  5.3  結語
6  我國未來碳排放預測
  6.1  中國碳排放驅動因子分析
    6.1.1  碳排放驅動因子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6.1.2  中國的碳排放驅動因子
  6.2  基於GDP目標和我國碳排放強度歷史變化的預測
  6.3  基於發達國家GDP碳排放強度的預測
    6.3.1  基於GDp目標和發達國家碳排放強度歷史變化的預測
    6.3.2  基於GDP目標和2050年碳排放強度假定情景的預測
    6.3.3  預測結果與中國碳排放配額的比較
  6.4  其他研究的預測
    6.4.1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2009)的預測
    6.4.2  國家《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的預測
  6.5  不同研究碳排放預測結果的比較
  6.6  2030年峰值排放路徑
    6.6.1  情景設定
    6.6.2  峰值排放路徑
    6.6.3  不同排放路徑的預測結果
    6.6.4  不確定性分析
  6.7  結語
7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的過去和未來
  7.1  我國陸地碳匯的估算
    7.1.1  主要方法——基於地面觀測的尺度轉換方法
    7.1.2  結果與討論
  7.2  我國森林碳匯預測
    7.2.1  基於轉移矩陣法的預測
    7.2.2  基於年齡-生物量密度關係法的預測
    7.2.3  森林生物量碳匯潛力小結
  7.3  陸地碳匯對化石燃料排放量的貢獻
  7.4  結語
8  我國省區市碳排放格局及碳減排策略
  8.1  我國不同省區市及區域的碳排放與碳排放強度
    8.1.1  數據來源和計算方法
    8.1.2  1995?2007年各省區市的碳排放和碳排放強度
    8.1.3  1995?2010年省際碳排放強度差異及其分解
  8.2  區域碳排放強度差異及其與產業結構的關係
    8.2.1  不同產業和行業的能源強度
    8.2.2  產業結構對能源強度和碳排放強度的影響
    8.2.3  1995?2007年我國省區市碳排放強度的影響因素
    8.2.4  2005?2007年不同省區市的產業結構
  8.3  國內碳減排策略
    8.3.1  加快能源市場化改革
    8.3.2  推進碳交易
    8.3.3  優化產業結構
    8.3.4  發展清潔能源
    8.3.5  低碳城市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附錄1:控制全球溫暖化的主要國際公約
  1.1  引言
  1.2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1.3  《京都議定書》
  1.4  「巴厘路線圖」
  1.5  《哥本哈根協議》
  1.6  《巴黎協定》
    1.6.1  《巴黎協定》的形成
    1.6.2  《巴黎協定》的主要內容
    1.6.3  《巴黎協定》在中國
附錄2:有關附表227
  附表1  全球及主要國家排放量及人均排放量十年平均變率
  附表2  1980?2010年全球主要國家碳排放強度變化趨勢
  附表4  全球、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人均累計碳排放量與人均GDP
  附表3  世界主要國家人均累計碳排放量與富裕程度的關係
  附表5  我國1980?2008年排放總量與人均排放量的變化率
  附表6  基於GDP發展目標和碳排放強度預測的中國碳排放
  附表8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中國碳排放預測結果
  附表7  按照2050年碳排放強度假定情景的預測結果
  附表9  不同地區1995?1999年碳排放相關計算指標
  附表10  不同地區2000?2004年碳排放相關計算指標
索引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